2025-05-13 智能化学会动态 0
在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协作与展望岑岭服装论坛上,一位企业家提到:“我们的工厂订单众多,工人休息需求强烈,常常在短时间内面临大量加班。因此,招聘变得异常艰难,即便降低了招聘门槛,也无法应对高离职率。” 另一位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企业家也深有同感:“我们位于长三角地区,因为产品毛利不高,许多劳动密集型线程不得不考虑转移到内陆地区的更廉价劳动力市场。即便如此,在未来2-3年,用工困难的问题仍然不可避免。” 显然,与着劳动力成本持续下降,许多制造型企业也面临着与前两位企业家的不同挑战,那就是如何通过主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来打造属于自己的聪明工厂。那为什么一些企业还没有采取主动化改革呢?北钢联经过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工程、环保、金属加工等五大行业典型企业的调研,对于公司内部决策层认识中的普遍存在以下观点感到关注,这些观点影响了企业采纳主动化改革的决定: 工场A:“主动化改革门槛高,我们担心风险太大,不想冒险。” 工场B:“投入巨资进行主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研发是否能带来效益?” 工场C:“我们担心改革会导致暂时性的停滞,并且对员工造成伤害,不如保持现状更稳妥。” 劳务结构性缺口和人力成本上升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作为制造业公司领导者,他们或多或少都会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从而拖延了改革进程,使得项目推进受阻,是以错失宝贵的改善机会和市场机遇。在工业机械领域是一个典型例证,以机械人的效率、高可靠性和精确性逐渐得到认可,在2013年至2014年的期间,该行业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而预计到2025年,我国重点产业将全面实现智能化,其中关键岗位将由机器人替代。在这样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家们不应该再苦苦守旧传统工厂,而应该采取全新的成长方式。 关键词:自动化 生产 智能 制造业 招聘
上一篇:清新呼吸废气处理的奇迹
下一篇:提升机厂家精益求精的工业升级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