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智能化学会动态 0
在追逐最新电影资讯的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智能制造这个行业,在人才管理方面面临着怎样的挑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个行业在十年前与今天相比,其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说服老板”到“没有人才”,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而且,与互联网、科技等新兴行业相比,传统制造业在这方面的感受更为强烈。
据统计,预计到 2025 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将出现近 3000 万人短缺。尤其是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既懂设备又懂技术,同时有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实情况是,这类人才目前非常稀缺。
i 人事创始人兼 CEO 朱德权认为,“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匮乏,是因为企业更多地注重内部的人才重塑升级。”他提出了培养“数字化工匠”和专业工业工程属性强的人才,以及把技能偏科的人才培养成软硬全能者来填补这一空白。
那么,我们要知道这些新的需求来自何处?我们了解到,对于想要实现持续降本增效、重塑生产方式以及满足合规要求的企业来说,他们需要具备新能力。这包括对机器人的运用,对环保设备的掌握,以及对软件自动化和 AI 技术能力的应用。此外,还有服务模式上的改变,如 C2M 模式,使得前端到后端全流程都要打通。
因此,这些变化影响到了作业人员和维修运维人员,他们需要从体力劳动向信息处理转变,并且能够与智能设备进行交互。此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能力需求,比如跨产业思维和综合型选手。这些都是由精益化、大数据分析及战略规划所驱动。
然而,由于教育系统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加之标准不明确,不规范的问题,使得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即使市场供给充足,也很难解决问题,因为高阶人才往往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被头部企业吸引。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和社会地位低等因素,一般员工也倾向于离开传统制造业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李芳阳建议政府政策、基层教育融合以及企业自身培养相辅相成。她认为,要营造鼓励转型政策环境,同时通过制定流动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教育界则需注重升级并通过跨界融合模式培养匹配性质的人才;而企业则需打造新型管理模式来解决这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