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智能化学会动态 0
在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协作与展望岑岭服装论坛上,一位企业家提到:“我们的工厂面临着大量订单和强烈的员工休息需求,常常需要短时间内高强度加班。因此,招工变得异常困难,即便降低了招聘门槛,也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出现了100%的流失率。” 另一位从事手机配件生产的企业家更是深有感触:“我们位于长三角地区,因为产品毛利不高,许多劳动密集型线路考虑转移到内陆地区以利用更低的人力成本。即便如此,在未来2-3年,用工难的问题依然无法根本解决。” 显然,与随着人力成本持续降低,不少制造型企业也面临着与前两位企业家的不同挑战,那就是如何通过主动化、智能化设备打造属于自己的聪明工厂。那为什么仍有企业犹豫不决于实施自动化改革呢?北钢联集团对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力工程、环保和金属加工五大行业典型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在公司内部管理层中普遍存在以下顾虑,这些顾虑影响了他们采取自动化改革的决定: 工场A:“自动化改革门槛太高,我们担心会承担巨大的风险。” 工场B:“投入巨资开发新技术和生产线是否能带来效益?” 工场C:“我们担心自动化改革周期过长,不仅影响生产,还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财务损失,更稳妥地维持现状显得更加保险。”
除了缺乏休息结构性不足和人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痛点之外,这些制造成本型企 业经营者们或多或少都感到被这些挑战所困扰,从而推迟了他们的改革步伐,使项目难以推进,最终错过重要时机。在工业机械行业作为例子看来,由于机械人的高效性、稳定性以及精确性的逐渐认可,在2013年至2014年的产量增长呈现爆发式增加,并预计到2025年我国重点产业将全面实现智能化,其中关键岗位将由机械人替代。在这样剧烈变革的大背景下,企业家们不应该再执迷于传统作坊,而应采取全新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