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智能输送方案 0
回顾近两年OPPO Find X系列,均融入了OPPO对移动影像的独特理解,比如在X6系列提出了无主摄的概念,在硬件方面保证了成像质量;又比如X7系列对正确光影关系的极致追求,让移动摄影回归到本真。就摄影本质来说,就是利用画面来感动观众,而这代OPPO Find X8 Pro把影像升级重点放在了营造氛围感上面。
坦白说,照片的氛围感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你在傍晚看到橘红色的天空,夕阳西下的壮美氛围就会令你感叹;你在湖边看到粼粼的湖面,会觉得十分灵动飘逸;再比如你看到运动健将奔跑的瞬间,会领略到它的速度感。上述这些画面题材和类型不太一样,但是有一个共性,画面都具备很强的感染力,我想这大概就是OPPO所说的氛围感。
一、新一代氛围感提升旗舰 让照片更具故事性
1、双潜望长焦系统
讨论移动影像,手机的影像硬件始终是基础,也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次OPPO Find X8 Pro依旧延续了上代四摄配置,是目前市场为数不多采用双潜望长焦的大杯机型。
具体参数层面,它采用了LYT-808主摄,为1/1.4英寸传感器和F/1.6大光圈;索尼LYT-600传感器作为3倍长焦镜头,不仅拥有73mm毫米等效焦距,而且带来了人像拍照;而6倍超长焦则使用的是索尼IMX 858传先测器与135mm毫米等效焦距相伴;超广角镜头使用的是三星JN1传先测器与15mm毫米等效焦距相连,可达120度视角。
73mm和135mm都是人像拍摄优选焦段,所以OPPO也利用这两颗镜头让人像拍摄显得更具故事性。73mm非常适合半身照,可以清晰地交代出人物轮廓和背景元素之间的情境,使得画面的故事性更加突出。而135mm则可以更容易彰显出人物细节,如眼部妆容、嘴角表情,以及高光阴影层次,都呈现得清晰自然,没有出现糊化的情况。此外,对发丝细节也保持清晰,没有模糊或过于粗糙的问题。
此外,这些长焦镜头不仅适合人像,还能用来捕捉风景写真。在古村落风光中,无论是广角还是超广角都无法拉近距离,但通过3倍或6倍长焦,即使拉至10倍20倍,我们仍能清楚地看见远处建筑物上的细节,无论是避雷针还是屋檐上的装饰,都不会因为距离过远而变得模糊或失去锐利度,将这些样张排列成一列,就能直观体验从超广角到120倍变幻变化之旅,这样的望远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就像是盛满豆子的碗里还原了一颗豆子的精确细节。
2、抓拍技巧
抓拍是一种记录可预见未来相对容易但捕捉转瞬即逝瞬间却难以掌握的手艺。在这一点上, OPPO Find X8 Pro支持无需进入专门模式即可进行无声抓拍操作。当遇到突发佳境,你只需轻触屏幕便可启动快门,无需打开相机界面,从而减少反应时间,以确保捕捉每一个关键时刻。
运动场景尤其需要快速响应,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组跆拳道表演图片来展示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 OPPO Find X8 Pro最高支持50张连拍照片,并且所有行动都保持完美清晰,与背景虚化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这种技术同样适用于小动物或者婴幼儿,因为它们总是在不断变化着,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可能成为精彩瞬间。但由于他们通常是不停地活动,所以必须要有快速且准确的地图功能才能跟进并记录下那些特别时刻。
那么为什么这种技术如此成功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多种黑科技提升效果。一方面,该设备采用自适应快门技术,在抓拍的时候自动调整快门速度以达到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其自适应瞬时双帧技术通过不同的帧速率分别捕获画面的稳定部分和运动部分,以提供最好的结果。此外,它们还运用错峰计算技术分离算法负担,使得在高压力的环境下仍然能够准确获取数据,不仅没有出现丢帧问题,也未曾发生算法崩溃的情况。
最后,由于实况功能普及,现在该设备支持同时开启实况以及动态照片功能,使其既可以记录精彩瞬间,又能够展现事物变化过程,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多创作自由度。
三、风格探索
为了让照片看起来更加具有情怀,最直接方式之一是在图片上传叠加风格,而这个新款手机并不只是增加了一些常规胶片滤镜,它们完全改变了我们的视觉体验。现在,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滤镜:例如“梦幻柔光”、“朦胧柔光”、“柔美柔光”,甚至可以将它们混合使用,每一种滤镜都会给你的作品带来新的视觉语言,用以增强你的情绪表达。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其中新增加的一个全新的胶片风格——“通透”。当我们使用这个风格进行采集时,可以让整个场景显得更加纯净简洁,有助于凸显每个人的形象,同时保持环境与周遭元素之间自然流畅的情趣线条。
另外,“复古”、“温馨”以及“通透”的三个胶片式图案也被加入到了普通打印模式中,让人们享受更多创意空间。如果我们想要一种温暖感觉,那么“复古”的方式正好契合,因为它重现经典负片电影般强烈的人物轮廓与色调反差,同时维持空间纵深。我相信这样做之后,你们将发现自己置身于过去某个年代,那份怀旧情怀随着每一次点击开始蠢蠢欲动。而对于寻求简单直接文字版整洁设计者来说,“通透”的效果恰好能够满足需求,将一切杂乱繁文尽量去除,只留下最重要的事实,让读者迅速了解信息内容,而不是花时间去寻找意思所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