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4 智能仪表资讯 0
在智能交通行业的浪潮中,智慧停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引发了一场潜移默化的社会变革。良好的停车体验和高效率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推动了相关业态的健康发展。例如,在医院停车场景中,大数据分析可以显著缩短病患就诊时间,而通过车牌识别技术,可以区分业主与非业主,从而提高小区安保水平。
2017年,一直是中国城市智能交通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智能停车。这一年,全国范围内共计150多个城市级路内智能停车项目落地,这一数字创下历史新高。各路资本和众多央企纷纷投入,使得这个行业成为焦点。本年度,以城市级路内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获得了千万至亿元级融资。而以首钢、首信、中煤为代表的央企也加入其中,有的是深耕有术,有的是资本整合之举。
从国家政策支持到市场爆点,再到成为行业关注焦点,这段时间里,一线、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建设起了自己的智慧停车系统。在浙江创泰这样的运营商带领下,泊位数雄踞榜首;深圳信路通、北京精英智通等新兴力量则宣传其先进技术方案,从试点走向实际应用。
在道路上进行着无形但却激烈的地磁VS视频技术之争。这些检测技术包括咪表、POS机、三种类型:地磁和视频。此时,“传统”的咪表和POS机被抛开,而2017年的技术较量,则是地磁与视频两者之间较量。
每一种都有其优劣势。地磁成本低廉且安装方便,但仍需人工值守;视频具有抓拍功能,可留存图像证据,对逃费抓拍更能提供完整证据链,但成本高昂且安装复杂,不容许障碍物遮挡,并需协调更多政府部门。
统计显示,2017年采用地磁解决方案占比约80%,如赤峰红山区智能停车项目、云南蒙自静态交通项目等。但随着视频算法及深度学习技术成熟,如深圳信路通、高位视频开始应用于市政级别的大型项目中,如河北邯郸、大连等地区已经实施这类项目。这意味着市场上具备高位视频产品的一些公司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
由于存在于实际应用中的复杂环境条件以及各种难题,比如树木遮挡需要修剪或砍伐,这对项目实施增加了难度,并需要协调大量部门进行程序繁琐的事务处理。
另一方面,由于施工相对简单,不需要接电,也使得市场初期选择使用地磁作为采集方案之一部分的地理位置优势更加突出。不过,无论是在检测率还是捕获率上,每家公司都声称自己能够达到98%-99%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干扰这一指标往往会降低。在实践中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完美?有人认为“现在所有的停车项目几乎离不开人工,如果能达到98%,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运营人员干预。”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大阵营以外,还有一种电子标识技术同样备受瞩目。在此背景下,国家发布六项关于电子标识标准,对其落地方面是一个积极消息,它们可以作为辅助设施,用来支付费用、识别汽车信息并追缴逃费。大规模尝试正在深圳及无锡进行。
进入这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其中最活跃的一家企业是浙江创泰,其近30个城市级智慧停车项目占全年总数20%,合作运营4-5个重大工程,如瑞安市城镇自动化改造一期共1.3万泊位江西九江城镇自动化改造1.3万泊位数等。
其他参与者如北京精英智通科技股份公司通过研发大倾角摄像头意图进入这个领域,最终它开发出的球机在邯郰广泛推广。而邯郰另一半则由北京智慧互通承建。此外还有海康威视这样的安防巨头也介入,其早先以供应摄像头设备起步后,在2017年海康威视成功拿到了4117万元的大象山县停止案例,该案例包含设备供货服务同时还涉及维护服务和运行管理服务显示出产品商转向后端运营业务探索之意。
尽管只是短暂几个月时间周期性增长迅速,但是当产品集成平台运营组合拳击打整个产业链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否真的就是一个让人赚钱丰厚的地方?
赛文交通网数据统计显示,全年的101项城市级治理平台建设工程中,其中垫付类投资20项,即占比55%左右,其中PPP模式6项,BOT模式14项。在这些大型投资计划里,大部分都是企业自身投入资金待收回利润可用于偿还投资。而调查发现,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实现预期收入目标,因为一些原来的免费区域利用之后逃费情况严重(50%甚至更高)。周转率低的问题导致收益微薄,而且三线城市平均每小时收费只2元-4元,每天365天计算下来总额1300万元。但考虑到监管员300人的薪水(1080万元)加上PDA设备折旧损耗100万元税金10%即100万元,所以即使平衡收入与支出仍无法很快收回投资。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构成了挑战,同时也是必须要克服的一个课题。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细节,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