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4 资讯 0
在这场名为“双十一”的购物狂欢中,家电市场的安静让人难以置信。除了海尔、美的等少数大企业,在11月12日如期发布了双十一的业绩战报,大多数家电企业却保持着平淡无奇的态度,似乎对这一年来的双十一大促不感兴趣。那么,这一年来,家电市场和消费者是如何变化的?家电厂商又是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
今年双十一的大促活动,由天猫和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发起,它们公布了创纪录增长,但与此同时,众多家电企业和商家的表现却显得格外低调。这是否意味着双十一对于家电市场和消费者的刺激作用正在逐渐减弱?或者说,家电厂商对于双十一的大促活动已经失去信心?抑或存在一些不可言说的隐患和问题?
据掌握的情报显示,这次双十一,大量的“国补”政策以及主要厂商之间的一种互利共赢,最终形成了近五年以来最低价位。包括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以及厨房用具等主销产品价格都让许多行业内的人士感到意外——竟然比出厂价还要便宜!
其中,一些中高端精品产品出货量出现强劲反弹。有消息透露,从10月中旬开始,当局宣布实施“国补”政策后,主销1级能效爆款及精品产品出现持续性断货情况。这表明,即使在很多品牌只有一两个特定型号出现断货的情况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现象也反映了一线城市用户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他们知道通过购买这些被认证为高效能耗节能设备可以享受20%国家补贴,并且听闻剩余时间内将无法再获得这些优惠,因此加速提前消费。
总结来说,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关注:
第一点是,“国补”政策带动了大量品牌与精品家的销售增长,同时也是提升一类能源标识(1级能效)的普及率。
第二点是竞争更加激烈,不仅要拼价格,还要拼服务、营销执行力以及渠道完善性,以及精准覆盖目标用户群体。
第三点是热销品类发生变化,比如清洁器材生活器材,而非传统电视等大家族商品。此外竞争手段没有创新,只是在降价方面依赖于国家补贴进行抢夺用户份额;而且,没有大的风暴冲击,只有零星肉搏打斗模式发展趋势稳定化。
因此,这一次参与成功的是那些占据TOP3或TOP5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而乡镇经销商若未获得国家补贴资格,则半个月未开门营业状态。
为什么这个时候就没那么热闹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整个行业正经历消费降级,其疲软与乏力导致上半年的618下半年的这个时刻都没有往常那样的气氛。在这种疲软背景下,无论是生产方还是零售方,都选择采取精准投入策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全力以赴。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与其说是不够热闹,不如说只是换了一种更有效率但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方式展开推广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可见到这种转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即使生意好坏分化严重,但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取得成功,而绝大部分则只能眼看着别人抢走机会,让整体市场变得平静而无波澜。